修復內在創傷最後的關鍵:是如何往內看,並成為自己的療癒師 ft. 作家林于玄

前情提要:走進黑暗,成為自己的提燈者

某一天,我的信箱裡收到一封來自2年前催眠療癒個案的信件

信裡提到她現在過得很好,當時的催眠處理了她在親密關係和家庭的議題

而後續在寫作的過程,最終也面對了這些困惑與掙扎她把過去的傷痛化作文字集結成冊,出版了書

寫書的過程也常常聽著《一則茶室》的節目陪伴著她

看見這封信時,我蠻感動的。因為我很少能得到療癒個案後續的狀況如何?

我常在想,他們關掉螢幕或走出療癒室的門後,回到日常生活中,過得好嗎?還順利嗎?

而收到這封信也激起讓我想和這位個案聊一聊,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分享彼此近況,也聽了她寫書的動機

於是有了今天的訪談,邀請作家于玄來到節目與我們分享她如何走出自己的憂傷?

為什麼會想寫這本書?以及她選擇的書籍題材非常特別,是與社會運動有關

讓我們趕快進到今天的內容,聽聽她的故事分享吧:)

透過催眠療癒與父母和解

于玄是一位作家,同時也在台師大就讀中。大概在2018年公投結束後,因為與伴侶之間的理念產生衝突,讓她陷入低潮

嘗試過各種方法、管道、工具想知道自己“頭腦打結,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態原因

因緣際會下于玄聽了《一則茶室》的 Podcast,接觸到潛意識與催眠療癒

▍延伸閱讀:催眠如何解決我與金錢的關係?為什麼我想學催眠?

讓她好奇是否有些內在信念、訊息,是隱藏在潛意識裡而她未曾發掘的呢?於是她預約了催眠

催眠結束後,于玄進行了許多斷捨離。斷掉當時的感情對象,切割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這裡指的切割並非與父母從此不相往來,而是于玄用更抽離的角度在看待親子關係

訪談中她曾提到:「催眠後,我開始將父母當成是一個“人”,而不是我的“爸媽”當我把他們當成一個人後,我好像更能體會、理解他們當時做的決定、行為以及那些看似曾經讓我受傷我的事了」

這樣的抽離角度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完的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的『課題分離』

把課題分離,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倒不如說,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當你能夠在看待每個人、每件事時都能用課題分離的角度去面對,那是中立且不帶主觀想法介入

這時更能抽離、超然的模樣去面對一切事物:)

圖片由于玄本人提供

真正的療癒師往往都是我們本身

在于玄陷入低潮與黑暗的期間,雖然她使用過許多方法、工具,但最有效的還是與自我對話

透過書寫的方式讓自己一次次回到內在與自己或靈魂進行深度的對話、探索

Joyce 也在過去1年半的時間陷入憂鬱症的狀態,和于玄一樣用了很多方式、閱讀許多相關的書籍

但這些工具只是工具,真正能夠幫助我的還是自己。我透過靈魂書寫的方式傾訴內心的各種情緒與murmur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療癒師,唯有靜下心來往內看,才能陪伴自己走過這些低潮、傷痛

憂傷象徵著接受與看見復原的可能

說到:『回頭去看,你是哪個時刻突然覺得自己走出憂傷的呢?』

于玄思忖一回兒說到:「是某一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塔羅解牌影片

牌卡的意思是:『你已經為這段感情浪費太多時間,應該往前走了』那個瞬間我才覺得一切都夠了。我該結束這一切了」

才發現,原來在(允許)自己經歷憂鬱、憂傷、低潮之後,我也能夠允許自己往前走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有一個章節我很有感觸,那個章節的標題是“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一個受傷的人表示:「你根本無了解我的心情」,這句話包含了一定的事實。要完全明白和體會當事人的痛苦,是誰都做不到的,可是,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特別」的武器,那麼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

在關注自己的悲傷、憂鬱,允許自己休息,意識到自己遭受的傷害後

我們可以理解並相信:允許自己從受害的角色中走出來,走向復原,成為自己向前的動力,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圖片由于玄本人提供

當我們在低潮的時期,會想要趕快好起來,因為此刻的狀態太過不舒服了

而于玄分享曾看過《心裡的傷身體會記得》書裡提到:

那些創傷也擁有自己的時間進程,它有一個它必須走過的時程,去尊重那個傷痛它需要走過

社會運動帶來的傷痛

在2018年公投結束後,于玄和當時的伴侶有出現理念的分歧,網路上也出現許多兩派分歧聲音的謾罵

也讓于玄發現在社會運動下,許多人也有類似的傷痛

或許是與親密關係的彼此傷害,也可能是家庭之間的言語暴力,甚至歷史上也有肢體暴力等傷痛正在發生或重演

而這些因為社會運動產生的傷,是大部分的人不曾理解也容易忽略的

這讓 Joyce 想起前陣子在立法院外的青鳥行動,許多家長和孩子的意見或政治理念不合,便不准小孩前往

但也有看見有些家長雖然與孩子意見、政治理念不合,卻還是載著孩子到現場,並囑咐他們平安回家

因為這些故事與傷口,讓于玄有了想撰寫《傷兵不在街頭》這本書的想法,與陳湘妤心理師合著

前篇于玄以四篇小說交錯描繪理想性的公共議題與最私密的個人情感、愛欲

聚焦於不同身分的年輕人在社會運動中感到迷惘、挫折的創傷經驗

呈現出社會運動創傷者或失語、或麻木、或陷入不斷循環的的掙扎和痛苦

透過採訪三位學運青年的紀實報導,向讀者真誠自剖,說出不同背景、參與運動的動機、面對運動的內心轉折,真切展露不同性格風貌

後篇由心理師陳湘妤從綜合心理學領域的學養與經驗,從成因、生命故事、症狀細細解說分析社會運動創傷

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病徵的成因和影響,也提供了減少痛苦、治癒自己的可行方式

最後,『什麼是你最純粹的快樂?』

可以有一段完全不用煩惱錢,可以吃很喜歡的食物。和我愛的人在一個空間,醒來一起煮咖啡,各自工作

就是這麼純粹的時刻就足以讓我擁有純粹的快樂:)

/

完整版 Podcast 內容于玄和我們分享更多她在自我療傷與書寫《傷兵不在街頭》時的啟發分享

都可以到各個 Podcast 平台搜尋:一則茶室,第6季第9集就可以收聽完整版內容囉

于玄 的 Instagram:https://reurl.cc/Ajr1MZ

于玄的臉書粉專:https://reurl.cc/MOQ7zW

《傷兵不在街頭》購買連結:https://lihistatus.com/MoLn9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下方留言寫下你的心得

也歡迎你分享這支Podcast 到Instagram限時動態上並且tag @joycehsh.co 讓我知道你有在收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