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真的就是占便宜嗎?願意「給予」反而得到的更多! ft. 給予
心裡一直有個疑問且模糊不清的“感覺”困擾著我,這份困擾可追朔至小學五年級
當時,我爸爸去日本出差,買了一個台灣還不流行的玩具『森林家族』,是一款可愛動物結合房屋、衣服與傢俱的玩具
我帶著分享與炫耀的心情,偷偷將玩具裝進鐵盒裡,帶到學校和朋友分享
其中一位朋友,她看了森林家族也非常喜歡。隔兩週,她也帶了一個精緻的鐵盒,裡面裝了森林家族的玩具來學校
瞬間,我有種“什麼東西”被奪走的感覺,心裡浮現出『你為什麼要學我』的想法
從那之後,我再也不與他人分享這款玩具,只和妹妹在家玩
後來經營社群時,也發現類似的狀況。如果同時有兩位從未與我互動過的茶友,問我正在閱讀的書或是上了哪位老師的課程,我會有兩種反應
面對 A茶友,我會無私的分享,甚至給予更多;面對 B茶友,還是會回答問題,但心裡就會有『你幹嘛學我』的想法浮現
這樣的情況不限陌生人,親如家人、好友,都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
為此,甚至去做了催眠或詢問身邊靈性有人,都沒有找到答案
直到有天,我意外看到簡少年的一支短影片,同時也是我今天想與你分享的書籍—《給予》
一本解開多年疑惑的書。華盛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內容目錄
世上分為 3 種人:給予、索取、互利
作者將世界上分為給予者、索取者與互利者 3 種人
▍給予者(Givers)事事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喜歡不求回報幫助別人,樂於分享資源、時間或知識
有時可能會過度付出而被索取者利用,讓自己很耗能
▍索取者(Takers)專注於自己的利益,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總是從他人身上獲取資源
只關心自己的成功是否能超越他人,較少考慮是否對他人造成影響
在表面上可能顯得自信,但在長期關係中,可能會因為過於自我中心而失去他人支持
▍互利者(Matchers)在給予與索取之間尋求平衡,注重公平與互惠的原則。採用「你幫我,我幫你」的模式
索取者最怕遇到互利者,互利者若吃虧,也會讓索取者加倍奉還
反之,互利者遇到給予者,會記得給予者的好,並且下次禮尚往來
他們往往重視等價交換,容易在關係中建立信任
但也可能因過於計較得失而缺乏長遠眼光,能在團隊中扮演協調角色,確保資源分配公平
最貧窮也最富有的給予者
書裡提到,世上最富有也最貧窮的是給予者。為什麼別人眼中很笨的給予者,會有這麼極端的狀態呢?
初階的給予者無法分辨索取者的身份,索取者無限的索取,給予者便一直付出
索取者就像黑洞一樣,吸走他人的能量,而給予者則向太陽,能替身邊的人注入能量
而高階的給予者,懂得分辨索取者的偽裝,學會將自己的資源收束不被奪走
書裡提到給予者有兩種給予方式:點狀給予和塊狀給予
屬性 | 點狀給予 | 塊狀給予 |
---|
付出頻率 | 高頻率小量的付出 | 低頻率大量的付出 |
影響範圍 | 廣泛,但淺薄 | 深入,集中於特定問題 |
給予者負擔 | 小而易持續(如黑洞般無止盡) | 大而需計劃(有計劃的付出) |
點狀給予
這種做法的給予者,只要有需要就義不容辭幫忙。容易打亂自己的計劃,放下手邊的事情滿足他人的需求
也會讓自己疲憊耗能,最後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和力氣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該做的事
塊狀給予
這種做法是利人利己的策略,平常將專注放在自己身上,把真正高品質的給予保留給一個塊狀的時間
更容易安排行程,也會對每一次的給予感受更鮮明、喜悅
點狀給予和塊狀給予便是給予者從初階走到高階的演化過程
以前我也曾遇過索取者,我就是初階的給予者。無私的付出、奉獻、敞開的提供所有的資源
因為我很喜歡分享,我喜歡將手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並且是不求回報的
還記得國中時,我因為人太好,常常被同學佔便宜
有天,我在書桌上看見我媽寫給我的字條,上方就寫著:「吃虧就是占便宜,要懂得保護自己」
我始終學不會保護自己。他人想要什麼,我就給;他人有需求,我就幫
每一次的付出都是將自己的能量贈與他人,直到我發現自己沒有能量時,為時已晚
無私付出的背後,是希望有人愛我?
為此,我進行了深度的頗析我這「愛幫助他人」的毛病。是的,被我稱之為毛病,是因為常常幫了他人,卻傷到自己或委屈自己
深度覺察後發現,原來我希望通過給予的過程,得到他人的認可、肯定,更深層的意涵就是自我價值低落
於是只要有人向我索取,我便無底線的給予。朋友們笑我傻,覺得總是讓自己吃虧,把自己賣了還幫別人數錢
直到 2023 年,明顯感受到上述模糊不清的“感覺”時,才發現原來我無形中正在轉變…
給予者不適合百米短跑,卻能在馬拉松中脫穎而出
警報響起🚨停止無限給予!
前面提到我在給予時,心裡會浮現“為什麼要學我”的想法,就是一種警報
這些讓我感受到不舒服索取的人,都有的共通點就是非常細微的「掠奪感」
甚至他們本人並未察覺,卻被我敏感的直覺中心感受到了
而掠奪感的感受,正是分辨索取者的雷達,當感知到對方是索取者時
我就能夠有意識的選擇,是否敞開自己的資源給予對方
索取者普遍追求立即的成效,並且習慣用強勢的溝通方式,導致說出來的話很像在發號司令
也有些人偽裝成索取者,並非用強勢的說話方式,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偷偷靠近的向你索取資源
笑到最後的竟是給予者?
為什麼給予者會是笑到最後且最富有的人呢?因為給予者一路走來幫助過的人,他們或許會在未來成為貴人回頭幫助給予者
這本書證明了給予者能夠爬上成就金字塔頂端,不需要把其他人踩在腳下
舉個例子:Lisa 是一位熱心助人的團隊領導,她經常幫助新進同事適應工作環境
主動且無私的分享專業知識,甚至在同事遇到困難時,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協助完成任務
有天,Lisa 因為家人生病而需要請長假,無法負責一個正在進行的重要專案
這時,她的團隊成員自動站出來接手她的工作,並組織會議討論如何分擔責任,確保專案順利完成
同時,大家也輪流探望她的家人,幫助她處理一些生活上的瑣事
Lisa 的給予是無私的,並未期待回報,但她依然在需要時得到了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善的循環」
給予者並非永遠處於付出的角色,他們的善意能帶動他人形成互助循環
給予值得且願意珍惜的人
現在的我,懂得分辨誰是索取者,誰是互利者。也能夠將自己的資源分配給需要且懂得珍惜的人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想起《羋月傳》裡的一句台詞:
若是每個人都在別人落難的時候袖手旁觀,那就別指望他自己落難的時候,會有人相助了。付出未必有收獲,種十分因,也許只能收一分果,但若是一分因也不種,那自然是無果可收。
我相信每一位給予者在付出時,並沒有想到收成什麼果實,而只是單純的想幫助他人罷了
因為他們的內心不曾有過計較,總是希望能在能力範圍裡,協助他人,即便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
出發點既是良善,自然需要幫助時,也會有人願意伸手幫你一把了:)
最後,如果你身邊也有初階的給予者,歡迎分享此篇文章給他們,或許能夠幫助到他們
也歡迎你將閱讀完文章的心得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
發佈留言